2018年11月,万源市委、市人民政府成立了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万源市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实施方案》,把创建“中华诗词之乡”作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载体和抓手,列为全市宣传思想文化重点工作规划。全市狠抓创建“中华诗词之乡”六进活动,即诗词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旅游景区。通过召开创建“中华诗词之乡”推进会,安排部署各相关单位用中华诗词点缀企事业单位、公共场所,使人们在休闲娱乐、工作生活中感受到中华诗词的博大精深,彰显全市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时代风貌,让万源“律动诗花传万代,韵生茶海醉千秋”。
灵秀山川引诗情
万源的名山大川,自古以来就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题诗赋词。
冉星炳在《游花萼山》一诗中写道:“此是铜城第一峰,崔巍高耸碧芙蓉。风生虎穴人随啸,雪映鸿泥路尽封。呼吸可能登帝座,登临正好访仙踪。凭栏俯视群山小,脚底烟云几万重。”
清代城口知县吴秀良在《冬日雪后登八台山》诗中这样描摹:“八台山上八层台,雪后登临亦快哉。矗汉奇峰成玉琢,向阳老树半花开。地分两界民风古,河劈三条水脉洄。下尽陂陀搓倦眼,始知身从白云来。”
段兴宗在《题观音峡》中写道:“高绝三千尺,嵯峨接太空。双岩开鬼斧,一水导神工。地势蚕丛险,关形虎踞雄。乾坤恣郁勃,秦楚界西东。”
清代太平县知县杨汝偕在《咏天马山》一诗中这样咏叹:“天骥凌空起,归昌地道隆。呈材来城外,骧首出环中。云路驰驱近,浮图气象雄。连营怀盛烈,报捷慰宸衷。”
王辑熙在《咏竹河八景》一诗中这样描绘了大竹河长洞湖的奇景:“怪石巍巍人上头,石人照镜几千秋。七星辉耀文章著,五角停匀世代留。卧听白岩钟鼓响,倒悬明月竹河流。龟山吐焰堆红火,屐齿生莲寨上游”。
“诗词六进”兴诗韵
诗词进校园。万源市第三中学围绕“培养文艺青年”办学特色,打造校园诗词文化。通过举办古诗词创作讲座,创办校园文学刊物《银河》,每年四期,为师生提供发表诗词作品的平台;举办纪念“五四”“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古诗词的创作大赛和朗诵赛,营造浓厚的校园诗词氛围。太平镇小学将诗词与语文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寓教于乐,通过在每次学校各类大小活动穿插诗词朗诵节目,开展班级诗词朗诵比赛,让孩子从小就喜欢古典诗词;该校的每日国学诵读更是成为一大特色,全体学生上学期间每天都会一起吟诵一首首古诗,走进诗词的意境,真正做到诗词文化从娃娃抓起。
诗词进机关。市图书馆设立了诗词阅览室,市文联、市文明办、市文广新局等单位经常组织学习、朗诵、演讲、诗词创作,将诗词文化融入工作当中,用诗词做载体,搞好精神文明建设专项工作。
诗词进企业。尖峰大酒店、万源国宾大酒店等企业散发出悠悠的诗词文化芬芳,不论是展览厅,还是接待室,柱上廊间,诗词楹联随处可见。各企业还多次赞助万源市诗词活动,如诗词创作大赛等。
诗词进乡镇与社区。市委、市政府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以点带面,抓诗词进农村工作。将诗词文化融入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之中,经常组织乡村采风活动,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楹联。春节期间,将原创对联书写张贴在门上,营造了欢乐祥和的气氛。乡镇各社区、街道居委会、村委会定期或不定期召开诗词爱好者座谈会,交流诗词创作心得。
诗词进景区。位于八台镇蒋家湾的大巴山茶文化小镇目前主体工程已完工,为实现“茶旅诗词一体化”,在该旅游景点植入诗词楹联文化元素,让景区的每个景点都散发出经典诗词文化的墨香,目前已为茶文化小镇的70多处大门、廊柱,征集到楹联2039副,评选出艺术性、应用性、地域性、流传性俱佳的楹联作品81副。
大美万源诗意浓
如今,走进万源市各大景点与幸福美丽新村,总能见到弥漫着浓浓诗意的诗词楹联。
位于红军公园一旁的徐庶寺楹联被选入了《中国名胜古迹楹联荟萃》一书,其联颇具诗意:“隐萼山赐四方福祉百姓拓业志兴巴蜀,荐诸葛促三国鼎立群雄逐鹿梦成云烟。”
来到白沙镇青龙嘴村,大门的楹联特别引人注目:“祥龙腾飞呈福瑞,新村崛起创辉煌。”
“长田坝里溪煎茶,瓦子坪上松煮茗”“芒鞋冲雨上茶园,绿发晞风正少年”“杯里紫茶香代酒,琴中绿水静留宾”“王敏引来建溪种,王雅栽出紫云茶”“高山云雾生雀舌,茶海百里自芬芳”“东园一株千叶茶,阿翁手栽红锦花”……走在中国硒部茶园走廊的“多彩长田”“瓦村茶语”“金色大地”等多个茶产业景点的路上,总有一路“茶旅诗词一体化”的诗句映入眼帘。
“涧边杨柳枝枝坠,天上云霞朵朵飘”“蜀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斜阳染树满山锦,绿水飞崖一副帘”“爽借清风明借月,动观流水静观山”“人间与世远,鸟语知境静”……走在鱼泉山至梨树乡横山子村的道路上,这样境与景谐的诗句更让人目不暇接。
这些妙联佳对,多出自万源本地人之手。近年来,万源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市科教局、市诗词楹联学会、市老年大学,通过各种形式在中小学师生中,乡镇、机关干部中,在市老年大学诗词班学员中,大力开展中华诗词讲座、培训、诗词创作谈、诗词评论等,传授中华格律诗词知识,楹联和语法知识,培养了一大批热爱中华传统诗词的教师、学生、离退休干部、机关、企业人员及农民,形成了一支爱诗、懂诗、写诗且水平较高的中华诗词队伍。目前,万源市成立了首个诗社——萼山诗社,全市已经拥有中华传统诗词爱好者1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