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是引领方向、凝聚人心、推动发展的工作,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政权稳定的工作,在我们党执政兴国实践中具有根本性、战略性、全局性的意义。去年3月,我市首次以责任书形式明确各级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就是要让党员干部强化“四个意识”,把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抓在手上,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力量。达州日报今日推出综述,反映我市狠抓意识形态工作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馈读者。
“深化改革不停步,‘一带一路’通四海……”前不久,在渠县三汇镇新胜村的街头小广场,一场宣传贯彻十九大精神的主题活动引来周边群众驻足围观,78岁的老党员胡美华用他自创的川剧曲目,宣传和歌颂党的十九大精神。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近年来,我市始终把意识形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紧紧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坚持问题导向,瞄准关键环节,着力重点突破,走出了一条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的达州路径,为落实市委“12335”总体部署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强化顶层设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市委紧紧抓住“一把手”这个关键,在市、县、乡三级成立意识形态工作领导小组,把意识形态工作上升为“一把手”工程,挤进全局工作“大盘子”,形成步调一致的“大合唱”,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动权。
我市探索出台了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为统揽,以党委(党组)中心组述学评学考学实施办法、意识形态工作检查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办法等具有独创性、针对性的3个文件为配套的“1+3”制度体系,强化顶层设计,建立检查考核、督导问责制度;市、县、乡党委(党组)逐级签订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书,各级党委(党组)建立责任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导的责任落实机制。
市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安排部署意识形态工作,“各级各部门(单位)要在现有编制内,明确1位分管领导、1个责任科(股)室、1名具体工作人员从事意识形态工作”,市委的要求很快从上到下得到了落实。“三个明确”的业务领导体系,不再让意识形态工作成为“皮球”被踢来踢去,让责任链条不再断链,让责任落实更具持续性。
通过对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的落实,领导干部主动抓意识形态工作的多了、主动学习思考的多了、主动做群众思想工作为群众解决问题的多了,群众参与支持重点工程和公益建设的多了、在网上建言献策理性发声的多了、互帮互助向上向善等新风正气多了。随着对理论学习、理论宣传、理论研究的创新和深化,达州上下正进一步凝聚改革发展的共识,释放昂扬向上的正能量。
深化理论武装,始终坚定意识形态主心骨
万源市丝罗乡邓徐坝村富硒瓜种植大户刘强光近来非常高兴,听完联系邓徐坝村的基层理论宣讲员邱平的十九大精神宣讲,逢人就夸国家土地政策好。如今,一支近300人组成的基层宣讲骨干队伍活跃在乡镇社区、农村院坝和田间地头,他们身背统一的挎包,被老百姓亲切地称为“挎包宣讲队”。
伟大的时代,需要精神的引领。我市始终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始终,坚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始终成为推动达州各项事业的思想指南和行动纲领。
去年以来,全市组建了“挎包宣讲队”“竹之声宣讲队”“小喇叭宣讲队”等数百支宣讲小分队,选聘基层理论宣讲员5965名。组织市委宣讲团、宣讲小分队、基层理论宣讲员开展党的十九大、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等理论宣讲15800余场次。
创新推出党委(党组)中心组旁听、督导、通报、检查“四项制度”和述学、评学、考学“三个办法”,将政治理论学习纳入党建
述职评议考核内容。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千里巴渠掀起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由市委常委带队,对各县(市、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行专项督导,推动党的十九大精神在达州落地落实。市委中心组以上率下,带头学、带头讲、带头考、带头查、带头干,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灵活多样、各具特色的学习宣传活动。巴渠大讲堂、萼山大讲堂、毓秀开江大讲堂、坝坝讲坛、乡村大喇叭、“理上网来”“微理论”“微宣讲”,从城市到农村,从机关到企业,从单位到学校,从网上到网下,一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热潮正在不断深入和延续。
我市开展党委(党组)中心组“述学评学考学”、创新推出“团队员”宣讲模式,选聘基层理论宣讲员自上而下坚定意识形态主心骨的做法先后被《人民日报》《四川日报》等中央、省主流媒体报道。
细化阵地建设,稳固占领意识形态主战场
新闻舆论处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前沿,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生活方式,庞大的人口流动及农村空心化问题,如何通过宣传真正凝聚起人心?身处秦巴山区腹地的达州曾一度面临缺平台、缺人才、缺技术的难题。
近年来,我市致力于建设有特色、有影响、惠民生的公共文化服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理论学习平台3个线下阵地和新华社“现场云”新闻舆论引导1个线上阵地,有力夯实了意识形态工作战场。
去年9月,全国各大媒体的目光投向达州——新华社“现场云”全国工作会议在达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媒体的新闻工作者,深入张爱萍故居、红军文化陈列馆、宣汉县洋烈新村,开展了打通新闻舆论引导最后40厘米——“现场云”聚焦达州实战演练。
我市与新华社探索开展新闻舆论主阵地建设,去年以来,已成功搭建“现场云直播实验室”,开展“现场云”直播演练52场。目前,达州共在新华社APP现场云栏目推送211场(次),单场直播最高访问量达11万人次。荣获“新华社现场云十大新闻工作先进单位”第一名。达州发布等4个政务微博、微信公众号被省网信办表彰为“优秀政务新媒体账号”。被人民日报社授予“2017年网民留言办理工作先进集体”,被四川省网信办授予“2017年度最受网民喜爱的四川政务机构”。
公共文化阵地方面,我市高标准完成了308个退出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任务,宣汉县茶河镇圣水村等15个村被省委宣传部等表彰为“文化惠民扶贫示范村”。高标准策划实施巴山文学院、达州市文艺之家、达州日报社全媒体新闻文化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项目建设,组建了大巴山文化投资有限公司。稳步推进省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区)创建工作。全市上下形成了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相辅相成、农村文化与城市文化协调发展的生动局面。举办第六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并在中央电视台第七套《乡村大世界》节目播出,达州文化再次走向全国。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我市以建设示范点为抓手,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阵地建设。全市精心打造了25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点,让各行各业、各级各部门学有典范、比有目标。其中宣汉县以“诚信?守法?感恩”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为依托的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法,已列入中央宣传部经典案例。全面推进全省全国文明城市建设,万源、大竹、宣汉、开江、渠县先后创建为第四届四川省文明城市,通川区北外镇张金村、达川区赵家镇、开江县靖安乡伏龙寺村成功创建国家级文明村镇。全面开展文明校园创建活动,通川区一小被中央文明办表彰为第一届全国文明校园,达州中学被表彰为全国未成年人先进工作单位。万源刘兴碧被评为中国好人。
除了在传统领域不断发力,线上舆论阵地建设同样如火如荼。在市级机构的引带下,全市最基层单元即时跟进,通川区马房坝社区成立“社区通讯社”,通过微信公众号、社区显示屏、社区信息驿站、社区大讲堂等平台传播党的声音,用主流思想舆论占领了意识形态阵地。
活化达州故事,合力奏响意识形态主旋律
“意识形态工作抓得如何,关键是看能否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激发起全社会团结奋进的强大力量。”市委书记包惠多次表示,好的创业劲头是激励出来的,好的社会氛围是营造出来的,好的发展势头是引导出来的。
我市精心打造“微特精”品牌,开展“汇聚微力量?携手奔小康”达州市脱贫攻坚微电影(微视频)作品征集活动,微电影《所长、老人和狗》紧扣脱贫攻坚主题,在第五届亚洲微电影节上,获金海棠奖三等奖。打造《家在达州》《阳光问廉》等受群众普遍欢迎的专题栏目品牌,《阳光问廉》等3件作品获得四川广播电视节目优秀奖。渠县退伍军人的感人事迹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开江县《村里的“新乡贤”》在四川日报头版头条刊载.......,诸多头版头条成为我市意识形态工作的一道靓丽风采。
为鼓励文艺创作,我市专门出台《文艺精品项目资助暂行办法》等繁荣文艺的“1+3”系列文件,每年拿出500余万元,扶持鼓励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和文艺人才培养。设立巴渠文艺奖,激励对达州事业繁荣有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启动实施“双师双下”项目,鼓励文艺大师培养一批本土文艺领军人物,鼓励文艺名师带学生、带徒弟;鼓励文艺工作者“下基层体验生活”和“下基层普及文艺知识”。通过奖扶并重的引导机制,我市已全面形成了以文艺感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三重叠加效应。文艺帐篷轻骑队把精品文艺节目送到了最边远最基层的群众身边,让从未走出过大山的群众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文化红利”。
去年以来,我市通过建立“4+6”全覆盖基层宣传队伍格局,构建“1+8+N”全面参与意识形态工作格局,打造“3+4”全媒体新闻宣传格局……,我市意识形态工作实现了“全国有声音,全省有影响”。今年1月,省委宣传部专门发文,组织《四川日报》、四川广播电视台等省级主流媒体深入采访报道意识形态工作典型做法,以大竹县“百场文化下乡”为例的《让主流思想和先进文化浸润人心》等新闻报道活化了达州故事,奏响了我市意识形态主旋律。凝心聚力新时代,昂扬奋进新征程。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向新的壮阔征程,达州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将不断凝聚改革发展的强大动力,谱写拼搏奋进的壮丽篇章,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推进达州加快发展、负重转型、追赶进位…… (王开仓 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