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综述

2018-03-29

  ●隆冬初春,喜讯传来!

  位于秦巴区域中心的达州市,2017年GDP达到1583.94亿元,增速近4年首次“跑赢”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322.13亿元,增长3.8%,增速与全省持平;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843元,增长9.6%,增速高于全省0.5个百分点,排全省第8位。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由2012年的2.4:1下降为2017年的2.2:1。

  党的十八大以来,达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建设农业强市为目标,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用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全局,大力实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连片扶贫攻坚、农业农村体制改革五大工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务实创新、聚力奋进,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达州正快步迈进农业强市。

  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新进展

  按照“抓二产促一产带三产”理念,抓基础、建基地、强机制;推进加工、贸易、农旅同步发展。特色种植业已建成标准化基地220万亩,培育重点龙头企业148家,实现销售收入120.4亿元,农产品加工率上升至50%,商品率达60%,三品一标等名优品牌330个。

  突出富硒、绿色、生态、有机特色,着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布局,从单一的传统种养业逐渐向农业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带和区域布局加快形成。

  (一)基地规模化。全面提升优质粮油、富硒茶叶、优质水果、特色养殖、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同步推进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业发展,着力打造三产融合示范园区。粮食产量296.06万吨,全省第二;油料作物产量34.01万吨,全省第一。特色种植业已建成国家级、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及万亩亿元示范区30个,成功创建2个省级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9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区。“一牌三化”(品牌+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基地种植面积220万亩;肉类产量50万吨,优质生猪、蜀宣花牛、旧院黑鸡、开江鹅鸭等一批特色养殖业的养殖规模和品牌影响力快速提升。

  (二)加工精深化。农产品加工水平、企业规模、产品质量、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带动农户增收能力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率上升至50%。农民从农产品加工产业链中获利、务工人数和工资报酬较快增长。培育重点龙头企业148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4家,实现销售收入120.4亿元;培育示范合作社省级62家、市级93家,省级家庭农场18家。建成通川、大竹、渠县、开江4个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驻重点企业80家,初步实现农产品加工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加工贸易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品牌意识、质量安全、科技含量、精深加工能力快速提升。

  (三)贸易市场化。农产品冷链、物流及电子商务发展快,商品率达60%。“农村淘宝”、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逐步在农村布点联网。万源市、渠县、宣汉县、通川区等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级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县,“达州菜篮子”、“城乡通”等电商平台投入运营,网购网销达20亿元。农产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出口已突破1亿美元,其中四川花萼绿色食品常年签约欧盟订单1100万欧元。东柳醪糟、玉竹麻业产品已出口美国、俄罗斯、欧盟、日本等国家。

  (四)产品品牌化。各级、各部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及职业农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及品牌意识逐步增强,从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监管力度大幅提升。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50个,国家生态原产地保护产品21个,名列全省第一;四川省名牌产品36个、四川省著名商标30个、绿色产品21个、有机产品15个、无公害产品178个。旧院黑鸡、巴山雀舌、灯影牛肉、大竹醪糟等一批达州农产品享誉国际。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达到新水平

  “一年接着一年干、一片连着一片建”,建成农建综合示范区88万亩。建成高标准农田273.52万亩,全市2747个行政村全部实现通油(水泥)路,健身广场、便民超市、卫生室、文化室等“1+6”公共服务中心配套完善。

  落后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是达州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最大的短板,为此,达州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创新开展农建综合示范区建设,从根本上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一)实施水利大提升行动。大力推进“3+10+1”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快土溪口、双河口等6座大中型水库建设;继续推进固军大型水库和李家梁、白兔、斑竹沟3座中型水库前期工作;推进宝石桥水库等8个已成中型灌区渠道配套改造。依托水利建设项目,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排灌沟渠、提灌设施、塘堰建设。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全面推广管道灌溉、喷灌、滴灌及水肥一体化灌溉技术。

  (二)建设农建综合示范区。从2014年起,每年各县(市、区)建设面积不低于3万亩的农建综合示范区1个,按照“一年接着一年干、一片连着一片建”的工作思路,坚持高标准规划,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四区合一”(田区、业区、景区、社区)模式高质量建设,同步推进山水田林路综合整治,配套完善水网、路网、田网、林网“四网”,提升农田排灌、土壤培肥和农机作业能力,着力解决行路难、用水难、用电难、通信难等突出问题。已连续推进4年,累计投入资金近240亿元,面积达88万亩。开江“稻田+”,渠县柑桔、花椒,大竹中药材、茶叶等“产业+新村+文化+旅游+电商”五位一体发展势头强劲,切实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提高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

  (三)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推进村级公共服务活动中心建设,统筹推进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代办服务、环境治理、社会治安“五进村”。探索建立村民理事会、社区物业管理委员会等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机构,完善乡规民约约束机制。实现健身广场、便民超市、卫生室、文化室等“1+6”公共服务中心全覆盖。

  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迈出新步伐

  以“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为目标,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008个、扶贫新村484个,创建省级“四好村”144个、市级“四好村”823个,连续举办五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活动。

  达州把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实施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连续举办五届全国新农村文化艺术展演活动,把新农村文艺展演打造成全国知名文化品牌。

  (一)突出规划引领,绘就新村发展新蓝图。按照“全域、全程、全面”的理念,聘请专业机构科学编制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科学定位发展主题,深挖村庄历史底蕴,突出乡村味道,确保田区夯基础、业区推产业、景区优环境、社区促和谐,产村融合发展。

  (二)夯实基础配套,构建新村建设新风貌。按照先基建、再配套的方式,把“山水林田路、机电气园房”作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步推进“水相连、田成片、路相通、林成网”建设,强力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全市2747个行政村水泥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户户通达。

  (三)发展特色产业,夯实新村发展新格局。“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突出建基地、强龙头、创品牌、“互联网+农业”战略,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建成方斗食用菌、开江莲藕、庙坝秦王桃、渠南柑桔等一批产值超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四)注重农旅融合,开辟新村发展新路子。按照“一个幸福美丽新村就是一个乡村旅游景区”思路,建设一批现代农业庄园、农业主题公园、农业风情小镇、农业科普园,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实现了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商品、劳动变运动、空气聚人气。相继打造出了宣汉洋烈水乡、开江宝塔荷香、渠县碧瑶庄园、下八米岩花海等一批旅游文化品牌的“时尚”新村。

  (五)培育文明乡风,丰富新村建设新内涵。始终把提升农民素质、激发内生动力作为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引入城市社区管理机制,形成村民约定、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新型农村社区治理模式。全面开展“四好村”创建活动,让村民们争做有文化、懂技术、明法理、守纪律的新型农民,营造平等、和睦、友爱的家庭关系和团结、互助、融洽的邻里关系。

  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

  推进农村土地确权颁证,逐步建立1个市级、8个县级、48个乡镇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中心(所);放活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142万亩、托管土地11.38万亩;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基金3.57亿元和产业扶持基金3.34亿元。

  坚持以放活土地经营权为主攻方向,大力实施“6+10”、“1381”、“12316”等农村改革工程。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农村资金互助、“六权同确”等一系列改革事项走在全省前列。

  (一)以“确权颁证”为基础,不断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产权明确了,经营权放活了,农村发展就有了活力,群众增收的门路就越走越宽了。达州按照“五个统一”标准推进“六权同确”,基本完成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集体林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农民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土地托管、互换并地等方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累计流转土地142万亩、托管土地11.38万亩。积极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建立合作社或公司制村集体经济组织299个,全市50%以上的村有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

  (二)以“培育主体”为抓手,持续强化现代农业支撑。农业农村改革能否成功关键在“人”。达州坚持规范一批、引进一批、培育一批等方式,推动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农村集聚,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允许在职农技人员带薪离岗、兼职兼薪等方式到农村去领办经济实体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累计495名农业科技人员,申报涉农创新创业项目206个,政府兑现产业扶持奖励资金1150万元,真正把农业科技“种”进了田间地头。

  (三)以“转变方式”为手段,创新投融资机制。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引导金融机构支持三管齐下,着力解决农业发展

  中“钱”的问题。建立扶贫小额信贷风险基金3.57亿元和产业扶持基金3.34亿元,发放借款2.17亿元。探索推进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累计发放土地流转收益保证贷款1.42亿元、林权抵押贷款1.05亿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211万元。建成了6家农村资金互助合作社(省级2家),累计发放贷款247笔、3048万元。

  脱贫攻坚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效

  科学确立“13221”脱贫攻坚工作思路,编制实施“22+1”扶贫专项,全市农村贫困人口由2012年底的78.53万减少到去年底的19.98万,贫困发生率由14.25%下降到3.67%,通川区实现摘帽。2017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推进会在达州召开。

  按照中央、省委关于脱贫攻坚的安排部署,达州科学确立“13221”脱贫攻坚工作思路,即坚持“用脱贫攻坚统揽‘三农’工作和县域发展全局”这一理念为统揽,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培育、民生保障“三大攻坚战”,建好资金项目统筹管理和数据信息智能管理“两大平台”,强化宣传引导和督导考核“两个抓手”,最终圆满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2017年全国易地扶贫搬迁现场推进会在达州召开,这既是对达州近年来扶贫工作的肯定,也是达州市铆足干劲加快农业农村发展步伐的一个缩影。

  (一)创新建设脱贫攻坚引领区。达州在全省率先提出建设“脱贫攻坚引领区”,先后建成7个区域布局合理、基础配套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群众增收明显的引领示范区,来引领农村改革、引领产业发展、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建设,增强辐射带动效应,促进了区域整体脱贫奔康。引领区内连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10.3万亩,水、路、田、林“四网”配套完善,37个贫困村顺利退出、1.8634万贫困人口成功脱贫,成为全省脱贫攻坚一大亮点。

  (二)聚焦目标汇聚攻坚合力。人心齐,泰山移。达州聚焦2019年底全市78.53万贫困人口、828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目标,科学编制“22+1”扶贫专项实施方案。坚持市、县、乡党政“一把手”“双组长”负责制,层层签订《脱贫攻坚目标责任书》。通过增设编制人员组建脱贫攻坚办,领导率先垂范蹲点督导,加大财政投入整合项目支持,建立风险基金发放小额信贷,引导工商资本积极参与等多种形式汇聚攻坚合力,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2020年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三)实施三大会战补齐短板。改穷貌,换新颜。按照“两不愁、三保障”要求,达州打响基础、产业、民生“三大攻坚战”。以路、水、电、广、网为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穷貌”;以种、养、加、销、游为重点,培育农村产业“拔穷根”;以吃、穿、住、医、教为重点,切实保障民生“兜穷底”。11.2万名贫困户落实了产业项目,发展特色种植业103.36万亩,457个村文化室、卫生室全覆盖,317个贫困村建立了电商服务站点,22678户贫困户完成危房改造,易地扶贫搬迁48803人。

  农业强市基础已夯实、架子已构建,未来5年,达州将全面启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幸福美丽达州翘首以待!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省委、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开局年”是全市8个活动年之一。2018年全市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和市委四届五次全会精神,切实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突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紧扣“四个好”总目标,按照“1257”工作思路,即“1”以乡村振兴战略统领全市“三农”工作;“2”突出脱贫攻坚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两大抓手;“5”建设现代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农建综合示范区、幸福美丽新村示范区、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和脱贫攻坚引领区“五区”;“7”实施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幸福美丽新村建设、生态绿色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改革攻坚、乡村治理建设和精准脱贫决战“七大行动”。统筹推进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推动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全力打造达州现代农业农村发展“升级版”,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让达州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鲜文 覃鹏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