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创新推出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一”工作法

2017-10-31

  数说易地搬迁

  规模第三

  “十三五”期间,四川省精准核定我市易地扶贫搬迁规模13.2271万人,搬迁规模居全省第三。

  3个百分百

  2016年计划搬迁8778户28587人,已搬迁入住9016户29362人,完成计划的102.7%,累计入住率100%,搬迁精准率100%;全市搬迁人口人均住房面积24.33平方米,补助建房资金71460万元。

  基础设施

  2016年安置区新(改)建道路789公里,铺设饮水管网781.9公里,架设电网300公里,新建村学校(幼儿园)30所、卫生室154个、文化活动室116个、其他村级服务设施20万平方米。

  完成投资20亿

  全市2017年计划搬迁12183户3.77万人,计划建设集中安置点151个,项目总投资23亿元。截至8月底,已建成住房15146户46953人,搬迁入住10346户32470人,已完成投资20亿元,占年度计划投资89%。

  “现在吃水、用气都不愁,和以前相比,条件不知好了多少倍。”9月5日,渠县渠南乡大山村易地搬迁安置点内,周雪玲正冒着小雨在自家门前的一块菜地侍弄菜苗。她说,自2016年底搬到易地扶贫安置点后,生活完全变了样:土地流转每年净得2940元,每个月做四季工400多元,老公通过技术培训后给别人做喷漆一年至少有1万元的纯收入,生活比以前翻了数番。

  实际上,因易地搬迁而过上幸福生活的远不止大山村的村民。在整个渠县乃至达州全域,正上下齐心,全力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将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一号工程”,统筹谋划、精准实施、严守政策、增收稳搬,以住上“好房子”带动群众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十三五”期间,核定达州易地扶贫搬迁132271人;2016年已搬迁入住29362人,搬迁精准率100%;2017年,计划搬迁37739人、建设集中安置点151个,已搬迁入住32470人。

  “一号工程”

  建立健全责任体系

  达州既是全国闻名的川陕革命老区,也是国家秦巴山区集中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区域,更是脱贫攻坚主战场。到2016年底,全市7个县(市、区)有2个是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5个省定贫困县,361732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

  今年7月,达州市委书记包惠在和市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座谈时强调,与全国全省同步全面小康,是市委、市政府向全市人民的庄严承诺,没有退路,只能勇敢地攻坚克难、消除贫困。为尽快挖掉压在老区群众头上的贫困大山,在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达州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一号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全局谋划,出台《易地扶贫搬迁考核实施细则》,加大在脱贫攻坚中的考核权重。落实领导责任,实行易地扶贫搬迁“一把手”负责制,形成市领导包县、县领导包乡、乡领导包片、村干部包户的“四包”立体化责任体系,并实行建档立卡管理,群众不脱贫、任务不完成,干部就不脱钩。

  同时,健全推进机制,市统筹、县牵总、乡落实,移民到村、精准到户、搬迁到人,常态化推进;建设29个示范点以点带面、引领推进。强化督办倒逼,坚持“责任制+清单制”,挂图作战、限期交账,实行“月督查、季分析、年中小结、年底考评”,实行预警通知、约谈提醒、诫勉谈话直至启动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一把尺子”

  精准锁定搬迁对象

  易地搬迁,重在精准,贵在精准。“一户识别不到位,群众就有意见,工作开展起来就会有阻力。”渠县板桥乡党委书记王朝霞谈起易地扶贫搬迁的亲身经历时如此说。

  在实际操作中,达州在强化责任的基础上,把精准识别作为抓好易地扶贫搬迁的首要工作。精心发动群众,采取院坝会、入户走访、大喇叭等方式,多层次、全覆盖开展宣传,推行搬迁政策群众学、搬迁对象群众评、安置去向群众选、规划设计群众议、施工单位群众定、分配方案群众商的“六步工作法”,确保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过去的“要我搬”向现在的“我要搬”、“要求搬”转变。

  同时,精准识别对象,落实“户申请、组评议、村公示、乡审核、县审定”,识别程序不少一环;落实“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要求,贫困群众全覆盖,锁定对象不落一人;开展递进式精准识别“回头看”,对易地扶贫搬迁对象进行精细甄别,核查全覆盖、过程全监督,对象管理上不错一个。

  精细信息管理,严格落实“户有卡、村有档、乡有簿、县有册”管理,将搬迁对象信息全面真实录入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和省“六有”大数据平台;对调整对象做好纸质备案,确保有意愿、合条件的一个不落,不符合的一个不享。2016年搬迁精准率达到100%。

  “一张蓝图”

  统一管理分类安置

  达州地处四川东北部大巴山南麓,地貌山、丘、谷、坝俱全,中低山、丘陵地貌占辖区面积的98.8%,地势呈东北高西南低,地形复杂、高差悬殊大。易地扶贫搬迁,选择什么样地址,意味未来的发展就会朝着什么样的方向走。

  “突出规划、选址、设计三个重点,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达州在实施过程中,提出了如此操作规范。

  突出规划引领,按照“群众自愿、保障基本、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原则,高标准编制“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实施方案和年度易地扶贫搬迁实施计划,实现搬迁规划与脱贫奔康、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配套“三同步”。

  坚持集散结合。充分结合丘陵多、平坝少、人口分散的实际,实行适度规模、集中安置与多点多位、分散安置相结合,为群众提供安置“菜单”,由群众自主选择。

  注重科学选址,统筹农业综合开发、新型城镇化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做到“三靠四进五不选”。即靠园区、靠景区、靠产业基地,进城区、进集镇、进社区、进乡村旅游区,有地灾隐患的不选、无发展后劲的不选、基础难改善的不选、上学就医难的不选、群众不满意的不选,支持鼓励贫困群众进中心村、聚居点。

  抓好户型设计,按照“经济实用、简洁大方、经典耐看、确保基本、预留空间”要求,充分考虑地方传统文化习俗,统一设计1-6人户(25-150平方米)多种参考户型,并适当预留建筑空间,既符合政策要求又满足搬迁群众生活基本需要,保障搬迁群众后续发展需求。

  “一套标准”

  ——逗硬规范坚守底线

  “新糖村安置点规划搬迁36户115人,涉及全乡2个村。”站在一排排“徽派”建筑风格的安置房前,渠县板桥乡新糖村第一书记廖洋介绍起易地搬迁情况说,“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人均住房面积25平方米以内,成本严控每平方米1100元之内,户均筹资1万元以内的标准,并对搬迁对象进行了人均2.5万元住房补助,确保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坚守‘四条底线’,绝不让贫困群众因搬迁负债、因搬迁致贫。”针对易地搬迁工作,达州响亮提出。即,坚守住房面积底线,户型精准到户到人,坚决防止变相扩大住房建设面积行为,全市搬迁人口人均住房面积24.33平方米,均未突破25平方米的政策底线。坚守群众筹资底线,采取“补助+奖励”形式,给予搬迁对象建房补助2-3万元/人、限期拆旧复垦奖励0.3-0.5万元/户,搬迁户自筹最高不超过1万元。坚守质量安全底线,统一按砖混现浇结构、ⅵ度防震标准建设,采取“统规统建+农户参建+综合监督”建设模式,严格执行“村初验、乡自验、县统验、市抽验”四级制度,对选址、放线、建设、验收实行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监管,形成了政府负责、住建部门把关、村组监管、群众参与的监管格局。坚守资金安全底线,出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及操作流程,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物理隔离、封闭运行、公告公示,将易地扶贫搬迁资金列为重点审计内容,全力保障资金使用安全。

  “一个目标”

  ——持续帮扶真正脱贫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才是目的。大竹县将涉及月华镇九银村(安置点)、川心村、石河镇严家桥村等 2个乡镇 11个村58.94平方公里区域,全部纳入脱贫攻坚引领示范区内,通过合理配置“水网”、优化“路网”、改造“田网”,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

  放眼全域,达州正聚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风气好”目标,坚持挪穷窝与换穷业并举、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

  坚持“以产稳搬”。依托现有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或因地制宜支持搬迁户发展特色种养业,帮助搬迁群众在产业链上增收。大竹县月华镇九银村搬迁户融入东汉醪糟公司十万亩糯稻基地建设之中,发展订单种植糯稻15000余亩,亩均收入约4000元。

  坚持“以权稳搬”。大力推进搬迁农户承包土地、林地经营权流转或就地入股分红。渠南乡大山村易地扶贫搬迁点共有25户参与土地流转或入股约40亩,亩均年收入约570元;整合财政扶贫资金和产业周转金130万元入股企业,年均分红15万元。

  坚持“以岗稳搬”。对搬迁户建立就业脱贫台账,通过引导搬迁户到县城、集镇、产业园区、门口车间、政府公益性岗位就业,全市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户均实现1.2人就业,每人每年实现稳定增收1.8万元以上。渠县板桥乡新糖村安置点引进“邦基国际”,把厂房建设到村上,建设生态制衣车间1000余平方米,提供就业岗位110个,常年解决20名以上贫困群众就业,人均月增收约2000元,让贫困群众“既能管家、又能挣钱”。

  坚持“以兜稳搬”。整合涉农项目、民生保障、就业创业等政策,认真落实农保、低保、医保惠民政策,帮助搬迁群众代缴新农合保险,统筹学校、卫生院等公共资源布局,全力解决搬迁群众就医、子女入学等问题;将贫困低保户人均年补助标准提高到脱贫线以上,全面实现“两线合一”,保障了搬迁群众基本生活。